无损音乐 发布日期:2024/12/29 浏览次数:1
唱片公司:瑞鸣唱片
艺 术 家:群星
演奏乐器:唢呐竖琴
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,从母语中找寻生命的源起——《中国音乐地图》。瑞鸣团队在制作人、音乐总监叶云川的带领下,在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的指导下,集合30多个民族,580位民间音乐人,使用213种乐器,实地录制历时近90天,走过全国十余省,在各地寻找到音乐厅、剧院等场地,运用世界级录音设备,以极高采样频率,录制下每个民间音乐人细微情感、呼吸和演奏演唱时的心跳,每一次瞬间的感动……
走进人间圣境,聆听青藏高原的美妙音符
——听见西藏
改天换地的自然之力,令沧海成陆地,并不断隆升,托举出“世界屋脊”青藏高原,使之成为地球上南极、北极之外的“第三极”。西藏,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,是距离蓝天和太阳最近的地方,千百年来躲过岁月时光,质朴如初,幻化成一个永恒而神秘的“香巴拉”
走进离天最近的圣境,总令人有些许恍然。喜马拉雅山、念青唐古拉山、冈底斯山、喀喇昆仑山、横断山脉等,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化身为神。雨雪在山脉间凝成冰川,融水汇成河流静静流淌,滋养大地,凝成一个个蓝的、绿的宝石;也有河流向下深深切开地表、夺路向前,汇聚成滔滔大河,最终流入海洋。冰川、草原、河流、森林、峡谷、戈壁,交错变化,姿态万千;其间有奇花异草随风摇曳,有藏羚羊、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自由奔跑,亦有人们世代延续的生活和信仰。
西藏位于华夏版图之西南片域,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千百年来,受地理环境的自然衍变及周边国家地区文化的影响,西藏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域特色的独特的地域文化。象雄王朝消失了,外形酷似金翅大鹏鸟的琼隆(大鹏)银城废墟被冰雪封存,静默于世;延续了8个世纪的古格王朝也已消失。各种思想汇集于此,留下无数谜题,而今只能从绘满经咒的玛尼石刻中去遐想。吐蕃王朝走远了,布达拉宫辉映着世界之巅千年的耀眼日光,唐蕃古道、茶马古道上仿佛还传来马蹄声声和延绵不断的歌谣。
天籁般的声音
揭开雪域之巅“香巴拉”的神秘面纱
奇异的自然风光、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神秘的古老文明,而今依旧深深烙印在藏族多元而丰富的音乐体系中。
古老的牧歌、山歌,无需伴奏,只和着阵阵风声高唱,随藏族牧民的迁移,萦绕在雪山之巅、飘荡在蓝天白云之下,人们也借由难以言表的心神感悟,将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《格萨尔王传》口耳相传。热情欢快的堆谐、弦子,庄重典雅的囊玛,姑娘小伙在载歌载舞中展现出旖旎的民族风情。独具一格的藏戏以雪山草原作舞台,一鼓、一钹,在面具下演绎悲欢离合及千古传奇。庄严的宫廷音乐记忆着往日的荣耀和威严,大昭寺千年如一日,在肃穆的仪式音乐中点亮寄托祈愿的酥油灯。还有那些熟悉或罕见的乐器,铁庆、京胡、竹笛和扬琴和谐共存;音色朴素、节奏明快的扎念、哔旺,点缀着多姿的歌舞;神秘而充满精神力量的铜钦、童嘎、达玛鼓、达玛如,仿佛奏响了宇宙中生命的至真、至诚、至善。
听西藏音乐,听得见纳木措和念青唐古拉山的爱情、格萨尔王的天马驰骋,亦听得见藏族人的虔诚朴实;听得见安多骏马飞驰、康巴汉子威武、卫藏磕长头的坚韧,亦听得见藏北高原的驮盐之苦、藏南的父母子女温情;听得见故乡的月亮和泉水,亦听得见远行人们的喜乐;听得见群群牛羊的叫声,人们围着篝火彻夜歌舞、迎接客人,亦听得见辽阔天地里藏羚羊、野牦牛奔跑的矫健……
西藏音乐,是对古老文明的追溯,是对天地自然的尊重,亦是对纯粹精神的礼赞。
听,或不听,妙音女神就在这里,美丽不增不减。
此刻,当闭上双眼,跟随天籁般的声音,揭开“香巴拉”的神秘面纱,走一段圣洁的路,洗涤一颗世俗的心。
宫廷打击乐
西藏地区传统仪式音乐,各种不同的仪式用达玛如、持布铜钦、钹切、童嘎等乐器及其他打击乐配合,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。
弦子
弦子,又称“康谐”,是一种综合性的藏族歌舞艺术,广泛流行于西藏东部以及四川、云南等省藏族聚居区。芒康弦子历史悠久,据考证,唐朝时芒康人就开始跳弦子舞了,但形式比较简单,唐朝“茶马古道”开发,文化交流给芒康弦子舞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芒康弦子旋律优美流畅、歌词丰富,因地域差别而风格多样,有的端庄稳重、有的潇洒飘逸、有的轻松舒展。
它常常用哔旺(弦子)伴奏,音乐曲调繁多、歌词丰富、舞步多变,歌、舞、乐融为一体。在节庆、婚嫁、集会时,人们常常欢聚一堂,围成圆圈,有人拉弦子伴奏,有人唱歌跳舞。舞动时,时而向圈内聚拢,时而散开,男子舞姿威武壮观,展现豪放粗犷之美,女子甩动长袖,显示轻柔舒展之美。
藏戏
藏戏,在西藏称为“阿吉拉姆”,意为“仙女”,传说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,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,故而得名。其历史悠久,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,17世纪时,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,逐渐形成以唱为主,唱、诵、舞、表、白、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。藏戏唱腔高亢雄浑,基本上是因人定曲,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。其表演程式严密,每出戏一般分为“顿”(开场祭神歌舞)、“雄”(正戏传奇)和“扎西”(祝福迎祥)三个部分,演员一般不化妆,主要是戴面具进行表演。
藏戏集神话、传说、民歌、说唱、舞蹈、杂技等多种藏族民间文学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,被誉为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2010年,藏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,传播到青海、甘肃、四川等省的藏语地区,形成了青海的黄南藏戏、甘肃的甘南藏戏、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。每年的“雪顿节”是藏戏班子纷纷演出的日子,故雪顿节也有“藏戏节”之称。
叙事史诗
叙事史诗,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,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。传唱千年的史诗《格萨尔王》,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、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,被称作“东方的荷马史诗”。其内容丰富,涵盖了神话传说、故事歌谣、风俗习惯、生活信仰等,是古代藏族、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,2009年,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它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、蒙、土、裕固、纳西、普米等民族中,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,是一部活态英雄史诗。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、俄罗斯的布里亚特、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,具有强大跨文化的影响力。
“仲”是藏族地区对讲故事的称呼,格萨尔仲是说唱体,韵白相同,有散文叙述,也有韵文唱词,形式比较灵活。“格萨尔仲”的唱腔曲调,一种是按传统的方法演唱,一种是同字代用的方法演唱,还有一种并不多见的随意使用唱腔曲调来演唱的方法。其演唱风格,农区常常节奏规整、明快、字音清亮、圆润,牧区则高亢明亮。
堆谐
“堆”指的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(西藏西部地区),“谐”指一种圆圈舞,因这种歌舞艺术形式最初从西藏西部地区传入,故称之为“堆谐”。当堆谐经日喀则传入拉萨,深受民众喜爱,拉萨人将自己的优美细腻融进了歌舞之中,伴奏乐器也由过去的一把扎念,扩大为包括扎念、竹笛、京胡、铁庆、扬琴等乐器组成的小型乐队,歌舞、说唱、弹奏融为一体,更加生动。堆谐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,前一部分节奏舒缓,舞姿悠扬;后一部分节奏活泼,舞姿洒脱,富于感染力。
果钦
果谐是一种集体性的、自娱性歌舞艺术形式,流行于藏族农区,有着“西藏农村歌舞”之称的美誉。其乐曲结构简练,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歌段两部分组成,歌唱淳朴豪迈,舞蹈步伐扎实稳健、节奏鲜明,经常采用男女对跳对唱的方式进行,抒发热烈的情绪。
谐钦
谐钦(拉萨纳如谐钦)是藏族古老的大型仪式歌舞,过去多在宗教仪式和重大庆典活动中表演,流传于西藏山南、拉萨、日喀则等地区。相传谐钦起源于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,雅砻部落的人把聂赤赞普尊为首领时,用肩膀把他抬回部落所在的地方,人们把自己当作马,便喊出了马叫声,于是开始形成“谐钦”。谐钦融诗、乐、舞为一体,一部完整的谐钦结构规模庞大,由多首歌舞乐曲组成,首尾乐曲分别为“谐果”及“扎西”,韵调古朴,唱词用形象的比喻祝颂吉祥撒满人间,表演庄重典雅。
囊玛
囊玛——中国藏族古典音乐,是藏族民间一种室内综合表演艺术形式,集歌、舞、乐融为一体。它起源于西藏阿里地区,十七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拉萨、日喀则、江孜等地区,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其音乐结构较为固定,一般由慢板歌曲和快板舞曲构成,慢板典雅舒展,快板活泼热烈。唱腔质朴,歌词内容丰富,表演时常常由男子持乐器伴奏,女子跳舞。
卡鲁尔
卡尔鲁是一种在重大节日和特定地点演出的西藏宫廷音乐艺术,据说在17世纪从拉达克和西藏阿里等地传入日喀则和拉萨,成为布达拉宫里“赏心悦耳目”之神乐供品。后来,卡尔鲁音乐与当地藏族音乐、歌舞融合,并有一批精通卡尔鲁音乐的艺人对其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排,记载于经书中,使之在西藏音乐史上竖起了一个文明标志。
侠盗歌
侠盗歌是流行于藏北高原、康巴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藏族民歌,是旧时侠盗抢亲、抢牛抢羊等传统民俗以及艰难困苦生活的真实反映。侠盗歌并非只有为什么去当强盗,如何抢财物等内容,更唱出了藏族地区的山川、草原、河流、风俗,以及藏族人的侠肝义胆和豪放天性,因而侠盗现已不存,但是侠盗歌传唱至今。
芒康
芒康,藏语意为“善妙地域”,位于西藏、四川、云南三省交界处,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岭、奔涌腾跃的急流大川塑造了这里独特的人文风情。这里是西藏的东南大门,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,这里有被誉为“古道神韵”的弦子舞,有内容丰富的民间情歌、山歌、酒歌。
酒歌
酒歌是藏族众多民歌的一种形式,是喝酒、敬酒时演唱的歌曲。用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拉弦乐器哔旺伴奏的酒歌,音乐、舞蹈、乐器三者融合,共同构成了西藏芒康,乃至藏东地区最有特色的歌舞艺术形式之一。
安多
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,是广阔的安多藏区,它包含了青海大部分、四川西北、甘肃东南等地区,这里大部分是高山草甸,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牧场,人们在这里逐水草放牧。这里也是连接古代东方汉文化和北方阿尔泰文化的桥梁,藏、蒙、土、回等民族在历史变迁中融合交流,塑造出独特的安多文化。
驼盐歌
驮盐是一种古老的劳作方式,驮盐歌是藏北高原的牧民在找盐、采盐、驮盐等劳动过程中艰辛又或欢乐的心声流露。
鹰笛
藏族鹰笛,一种用鹰的翅膀骨制成的乐器,常用于独奏,流传于西藏、青海、四川、甘肃省的藏族地区。
雄林
竖笛,藏族人称之为“雄林”,广泛流传于西藏各地农区牧区,深受大家喜爱,人们常在山野或草原放牧时吹奏自娱。其音色婉转悦耳,富有感染力。
工布箭歌
工布箭歌是工布地区与射箭比赛相伴而生的一种民间习俗歌舞艺术。西藏林芝,在吐蕃时期属于工步地区,这里群山环绕,森林覆盖,野兽穿梭其中,人们自古善于射猎,每逢节庆,举行射箭比赛,表演弓箭歌舞。
扎念
扎念是藏族传统弹拨乐器,有六弦、八弦、十六弦等区别,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,因此扎念也通常被称为“六弦琴”,广泛流行于西藏各地。扎念琴声音悦耳柔和,非常适合用来抒情,在藏族弹唱艺术中,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
堆谐
“堆”指的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(西藏西部地区),“谐”指一种圆圈舞,因这种歌舞艺术形式最初从西藏西部地区传入,故称之为“堆谐”。当堆谐经日喀则传入拉萨,深受民众喜爱,拉萨人将自己的优美细腻融进了歌舞之中,伴奏乐器也由过去的一把扎念,扩大为包括扎念、竹笛、京胡、铁庆、扬琴等乐器组成的小型乐队,歌舞、说唱、弹奏融为一体,更加生动。堆谐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,前一部分节奏舒缓,舞姿悠扬;后一部分节奏活泼,舞姿洒脱,富于感染力。
瑞鸣音乐《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西藏HQCD》[WAV].rar: https://url27.ctfile.com/f/9388027-1324258769-59ea3e?p=559675(访问密码: 559675)